随着人工智能快速发展,数据中心的能源消耗和冷却需求已成为全球难题,一些初创公司正提出“把数据中心搬到太空”的设想。美国企业Starcloud计划最快于今年11月在低地球轨道部署首个搭载英伟达H100芯片的数据中心,用于在太空直接处理卫星数据,从而将信息回传地球的时间从数小时缩短到数秒。另一家公司Lonestar则瞄准更远的地月拉格朗日点,甚至提出未来将数据中心建在月球岩浆管中,以利用恒定低温和天然屏蔽环境实现安全存储。支持者认为,太空数据中心可利用不间断的太阳能,并通过辐射冷却减少地球上的能源消耗和水资源浪费。但挑战同样巨大:高昂的发射成本、火箭对大气的污染风险、轨道碎片问题以及严格的国际法律与审批,都可能限制这一构想的落地。美国近期通过行政令简化了火箭发射的环保审核,虽然有助于降低成本,却也引发环保人士对“以环保之名行破坏之实”的担忧。业内预计,如果技术和政策条件成熟,未来5到10年内首批太空数据中心有望投入运行,但也意味着夜空中可能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人造光点——届时我们或许看到的将不再只是星星,而是“漂浮在太空的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