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一台深海采矿原型机在太平洋Clarion–Clipperton区进行结核采集试验,留下清晰的沟槽。最新发表于《Nature》的研究显示,44年过去,这些0.2至0.8米深的痕迹几乎未被自然沉积掩盖。科学家指出,深海沉积速率极慢(每千年仅1.5至11毫米),意味着这些人为伤痕将持续数百万年。生态恢复也极为缓慢:部分小型生物如深海巨型单细胞生物得以重现,但依赖硬质基底的海绵和海葵等大型固着生物仍然缺失,受扰区域的巨型生物密度仅为未扰动区的三分之一。同时,受扰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降低,显示微生物和地球化学过程发生改变。虽然研究未发现当年的沉积羽流在邻近海床留下明显痕迹,但科学家警告,若未来商业化采矿在数千平方公里范围展开,沉积物扩散与生态破坏可能成倍放大。这一研究为全球深海采矿计划敲响了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