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发表于《自然·生态与进化》的最新研究显示,化石恐龙牙齿上的微小划痕能够记录它们在生命最后几周的饮食习惯与生存环境。研究团队对来自美国莫里森地层、葡萄牙洛林昂地层和坦桑尼亚腾达古鲁地层的39颗蜥脚类恐龙牙齿进行三维扫描,发现不同地区和物种的牙齿磨痕呈现规律性差异:坦桑尼亚恐龙因啃食夹杂石英砂的植被而磨损严重,而美国和葡萄牙的样本则磨损较轻。尤其是圆顶龙(Camarasaurus),其在不同大陆的磨痕惊人一致,提示其可能进行季节性迁徙以追随食源;而梁龙(Diplodocus)则表现出更灵活的饮食结构。配合钙同位素分析,科学家进一步确认圆顶龙偏好木本植物,圆顶龙与剑龙类则以嫩叶和花蕾为主,梁龙则混合摄取不同层次的植被。研究表明,这些巨型植食恐龙通过“生态位分化”有效避免竞争,共同维持了侏罗纪生态系统的繁荣。新的显微磨痕与化学分析方法正在让古生物学家首次能够推断恐龙的行为模式,包括迁徙、食性分工与生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