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被视为“十年后才会实现”的核聚变与太空产业,如今正吸引越来越多并非航天专业背景的风险投资机构。数据显示,2025年截至7月,全球太空科技企业共获45亿美元(约327亿元人民币)融资,是2024年的四倍。SpaceX等企业显著降低了发射成本,使创业公司能将重心转向气候监测、情报分析、通信、轨道物流、在轨制造及月球基础设施等应用层面。与此同时,地缘政治紧张推动防务类太空企业崛起,例如True Anomaly在7月完成2.6亿美元(约19亿元人民币)C轮融资,K2 Space在2月获1.1亿美元(约8亿元人民币)融资,均由知名VC领投。AI的应用也在助推热潮,例如谷歌与Muon Space合作发射的Fire Sat卫星计划,未来将部署50颗专门用于森林火灾探测的卫星。与传统需要数十年才能回本的太空项目不同,如今的投资人相信10年基金周期内即可实现流动性,这一转变令太空赛道越来越接近主流风投模式。虽然技术与监管风险依旧存在,但在更快的退出周期、防务市场的稳定需求以及AI的加持下,太空投资正从少数专家的专属领域,转变为更广泛的资本新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