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科技的百年误区看AI在校园的真正考验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贾斯汀·赖希在《The Conversation》撰文指出,教育技术的历史充满了盲目乐观与仓促实验——从托马斯·爱迪生宣称电影能取代课本,到21世纪初学校急于引入手机和互联网,但都未能带来学生长期受益。赖希认为,这段历史为当下AI进入校园提供了警示:技术的力量取决于引导其使用的教育共同体,而非产品本身。文章指出,AI作为一种“闯入式技术”,不再像电脑或电子白板那样由学校主动引入,而是直接重塑教学秩序。教师们必须像科学家一样,以谦逊、实验与评估为原则,亲自检验AI工具在课堂中的真实效果。作者建议,学校应先承认目前的AI教学方法只是“最佳猜测”,同时通过小规模试点和对比评估不断修正实践。例如美国加州教师埃里克·蒂蒙斯在选修电影课中用AI协助学生解决脚本和设计问题,但并未放弃创作的核心环节;这类有意识的“局部实验”才是未来教育科技探索的正确姿态。赖希指出,在2035年前,教育界将逐步弄清AI对学习的长期影响,关键不在于“谁先用上AI”,而在于“谁能真正用对它”。
支持率>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