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设计“聚氨酯克星”:12小时分解泡沫并回收原料,产业级回收更近一步
全球每年消耗的聚氨酯约2200万吨(22 million metric tons),大量废料因交联与骨架庞大而难处理,常被焚烧或填埋。最新研究用图神经网络方法 GRASE 配合 Pythia-Pocket 定向设计“聚氨酯酶”(urethanase),把现有二甘醇解(diethylene glycol,DEG)流程与生物酶法打通:先用DEG将PU裂解为可被酶识别的小分子,再在50℃(50 °C)条件下由酶完成深度拆解,12小时(12 hours)内把材料几乎完全转回可再聚合的单体,实验室体系转化率达98%,千克级(kg-scale)体系亦实现95%及以上,并可把酶重复使用两次以降低成本。模型一次筛出24个候选酶,21个具活性、8个性能超过既有天然酶,最佳者活性提升约30倍,与DEG协同加温后综合效率可放大至约450倍。这意味着从鞋底、坐垫到绝热板的PU废料有望“从废料回到原料”,为化学-酶法联用的闭环回收提供可工业化的效率和温和工况;需要注意的是,面对交联度更高、填料更复杂的PU体系及不同配方,工艺适配与长期稳定性仍需按场景评估与验证。
支持率>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