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称上百基因在男女脑内“表达方式不同”,差异或自胎儿期已定型
多项转录组研究的合并证据显示:人类男女脑内存在大规模“性别偏表达”现象,且差异可能在胎儿期就已出现——成人脑中男性偏表达约610个基因、女性偏表达约316个;对胎儿脑的分析则显示男偏约1800个、女偏约1300个,且与成人差异基因集合存在重叠,提示早期发育阶段的遗传效应。约90%的性别偏表达基因位于常染色体,除性染色体外,性激素信号与下游调控网络可能是关键开关;同时应看到,RNA水平差异并不必然转化为蛋白或功能差异,机体可能通过稳态机制达成“不同路径的同一功能结果”。跨物种数据表明,灵长类与人类的性别偏表达基因成套重叠,或可追溯至约7000万年前的共同祖先,显示其进化保守性。在健康层面,女性偏表达的若干基因与阿尔茨海默病易感线索相符,男性独有的SRY在动物模型中与帕金森病过程相关,但在人群中的因果链仍需更大样本、更多脑区与多组学层面的实证。整体而言,“性别偏表达”不等于“能力高低”,真正可转化的影响取决于脑区特异性、蛋白层级、发育时序与环境交互;下一步应在特定脑区与疾病通路中厘清哪些差异与风险相关,哪些只是生理性变异。
支持率>95%